:::

你的感覺 我懂

分類:人際互動   2024/09/10


摘錄自「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2 活出美好人生」
作者: 加措仁波切
錄音志工:宋應勤
後製:宋應勤

在《莊子·秋水》裡,有一段很有名的「魚樂之辯」故事。莊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橋上遊覽。莊子說:「魚在水裡從容地游來游去,這是魚的快樂。」惠子說:「你又不是魚,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呢?」莊子說:「你不是我,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?」惠子說:「我不是你,所以不知道你的情況;你也不是魚,所以你也不知道魚快樂,就是這樣。」莊子說:「回到我們開頭的話題。當你問『你怎么知道魚快樂』這句話時,就表示你已經知道我知道魚快樂,才會問我。而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。」

從莊子的觀點看,或許魚無法開口告訴我們,他的心情到底如何,但我們卻可以透過心靈,去感知他的心情。在人際之間也是如此,有時口語上的溝通容易造成誤會,如果我們能多用同理心,站在他人的立場思考,就可以化解許多衝突。

一九二〇年代,心理學家愛德華,鐵欽納提出了「同理心」的概念。他認為,同理心是模仿他人的痛苦,進而讓自己感受到相同的痛苦,將心比心地理解他人,此外,同理心並不等於同情,因為同情沒有感同身受之意。如果要培養同理心,我們必須先練習察知自己的感覺並表達出來,如此一來,我們才有辦法深刻體會他人的感受,並從理解及體諒的角度來回應他人。

以同理心與對方互動時,一開始要用開放式的問句來展開話題,避免用是非問句。當對方敞開心房回應你時,要試著接受他的觀點,感受他的情緒;不要急著下是非判斷和評論,也不要力勸他往好處看,只要讓他知道你會與他同在即可。只要陪在他身邊,他就會有勇氣走過情緒低谷,找到新的出口。

同理心的概念,近似於古人說的「推已及人」,這個成語出自於以下的故事。春秋時代,有一年的寒冬,齊國下了三天三夜的大雪。齊景公披著狐皮袍子,站在燒著暖爐的窗邊欣賞雪景,並笑著對晏子說:「雖然一連下了三天的雪,天氣卻一點都不會冷。」晏子忍不住直言回應:「我聽說古代的賢明君主,在自己吃飽時,會想到也許有人在挨餓:在自己穿得暖和時,會想到也許有人在受凍:當自己安逸地待在家時,會想到也許有人在外面受苦。您怎麽不會這樣推己及人,為別人著想呢?」

沒有人喜歡被誤解、被冤枉。只要想想若是自己只因從不同角度思考而提出相左的看法,卻被他人誤解你是故意在跟他唱反調,你也一定會覺得滿腹委屈吧?所以,在責怪、埋怨他人之前,先好好瞭解對方的想法,以免雙方為了莫須有的評斷而壞了心情,也壞了彼此的感情。

人與人之間的許多衝突,經常來自於自以為是,或對彼此動機的誤解。我們的所言所行,其實都有自己的理由,如果能試著以同理心設身處地去瞭解別人的感覺和理由,也許衝突就不會發生了。即使真的發生衝突,如果我們能夠記得佛陀教法的精義:同處有情世間的我們,都是難能的因緣聚合,彼此換位思考,以共情的、皆大歡喜的方式面對,就有利於消弭彼此的分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