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 69 期
文/社工 凱諺
當無障礙成為一場對話,我們走進校園,一起討論「參與」的方式。
這一季,我們的腳步從北到南,走訪好幾間學校—國立臺北教育大學、華夏科技大學、虎尾科技大學、宜蘭順安國中。
雖說是無障礙宣導,但我們都不是來上課而已,而是希望讓大家打開視野,並展開一場反思的對話:「什麼是無障礙?是斜坡道、是電梯按鈕、還是一份「不先預設」的理解?」
身心障礙者在學習、生活、求職的過程中,真的只需要「同情」嗎?還是更需要你我日常中那份自然的理解與互動?
這些問題,我們不只講,也邀請學生和老師們一起思考、一起體驗。
讓他們試著引導視障者,實際展示網路操作的障礙,在環境與數位的空間中探索;也讓大家認識視障者如何使用螢幕閱讀器、如何搭公車、如何讀書、如何過日子。
有位大學生回饋:「無障礙的概念強調讓所有人都能平等、安全地使用環境與資源。應用在生活中,我可以從尊重與協助做起,例如主動讓出電梯空間給使用輪椅者、協助視障者過馬路,或在設計簡報與網站時加入清晰的結構與替代文字,確保資訊對每個人都可及。這些行動雖然渺小,卻能推動更友善的共融社會。」
也有一位國中的孩子分享:「在生活中,我會主動幫助需要幫忙的人,像是幫忙推輪椅、讓座、留心旁人的需要,同時,我也會尊重和理解不同的人,讓大家都能自在參與活動,未來如果有機會設計空間或規劃活動,我也會記得加入無障礙的設計,讓每個人都能一起享受。」
當理解發生,改變也就悄悄開始了,下半年度我們還會持續走入更多校園,讓大家理解無障礙,不只是政策,而是發生在生活裡的一份共好。
07. 無障礙,不是特例,是日常的一種可能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