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::

無所求, 無所拒, 我是自由的

分類:生命之歌   2024/10/08


摘錄自「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2 活出美好人生」
作者:加措仁波切
錄音志工:宋應勤
後製:宋應勤

一句諺語說:「上天給了每個人一杯水,於是你從中飲入了生活。」生活中的貧乏與富足、權貴與卑微,都是我們自己添加的。白開水乍喝似乎淡無味,但細細品飲,卻透出淡淡的天然礦物香氣和甘甜,也是最能為身體解渴的飲品。一如生活,有些人為了追逐光鮮亮麗、名利雙收的人生而疲於奔命,殊不知世間萬物終會消散,唯有無憂無慮地平安度日,才是最大的福氣。
老子在《道德經》裡提到:「名與身孰親?身與貨孰多?得與亡孰病?是故甚
愛必大費,多藏必厚亡。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長久。」又說「禍莫大於不知:咎莫大於欲得。故知足之足,常足矣。」這是說,人們要知道何時該終止自己的慾望,才能獲得長久的平安富足和快樂。

戰國時代,齊宣王召見隱士顏斶,兩人在辯論了國君與士人誰尊誰卑,齊宣王拜下風,想拜顏斶為師,便說:「希望您收下我這個學生。如果先生跟我交往,飯食一定會有牛、羊、豬肉,出入都有車子乘坐,妻子、兒女也會有華麗的衣服穿。」
顏斶推辭道:「璞玉生在深山中,經過加工後,破璞而取玉,雖然價值寶貴,卻失去了原本的面貌。士人生在偏僻鄉野之地,經過推舉而享有祿位,雖然尊貴顯,但他的精神本質已經被傷害。我希望回到鄉里,把晚餐吃飯當作吃肉,悠閒散步當作乘車,不犯王法就是富貴,只要清靜純正,就能自得其樂。」

當知多欲之人,多求利故,苦惱亦多。少欲之人,無求無欲,則無此患.行少欲者,心則坦然,無所憂畏。觸事有餘,常無不足。有少欲者,則有涅槃,是名少欲。」出自《佛遺教教經》,還說「若欲脫諸苦惱,當觀知足。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穩之處。知足之人,雖臥地上,猶為安樂;不知足者,雖處天堂,亦不稱意。不知足者,雖富而貧,知足之人,雖貧而富。」

這是說當人心有所求時,煩惱就跟著來了,因為若不想盡辦法得到所求之物,心就無法安定下來。少欲的人,因為不必向外求利益,也就不需要去諂媚或討好他人,不會被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的慾望給牽動,遇到什麽事都自在豁達,也就能達到常樂我淨的涅槃境界了。所以,知足才是人們安樂富足的源頭。

不過,這裡所說的「少欲知足」,並非一定要人們刻意苦行,而是要人們淡泊
隨緣,得到多少就多少,也就是「多也知足,少也知足,沒有也知足」,不多求取,珍惜當下所擁有的一切。

有位老和尚為了在圓寂之前將衣缽傳給弟子,便給悟禪境界較高的三位弟子各一枚銅錢,看誰能買到最便宜又能塞滿禪房的東西。第一位弟子出門去買了幾車的乾草,讓老和尚看了不斷搖頭嘆息。第二位弟子則買了蠟燭回來,點亮蠟燭後,燭光盈滿禪房,讓老和尚滿意地點點頭。第三位弟子則把銅錢還給老和尚,並吹熄蠟燭,指著門外說:「弟子買的東西來了。」這時,一輪滿月緩緩從東方升起,照亮了禪房。老和尚驚訝不已,詢問第三位弟子的想法。第三位弟子答道:「月明則天明,天明則地明,天明地明則心明,佛明我心,可見月光乃我佛也;今我不取一文得我佛,只因我心中有佛光。」

人世間的多與少、好與壞都是比較出來的,並不具有絕對的存在性:人不需要
也不能因為別人不喜歡真正的你,就把自己偽装成不是自己。「感情裡最珍貴的不
是不變,而是兩人一直在變,卻始終相知相惜。」這是電影《史瑞克:快樂四神仙)(Shrek Forever After)裡的對白,更貼切地說,那是每個人自己心中的佛性被喚醒,明白生命裡最珍貴的不是不變,而是明白生命就是一直在改變,因而始終好好珍惜。

只要擁有健康,擁有友誼,擁有親情,只要淡然平和,保持真善美,那麼,無論我們處在
人生的哪個階段,屬於我們的風景,終究獨特專屬、別無分號。非關名利,無關權勢。
屬於你的,就珍惜;不該你的,就別要。回到生命最初的簡單和快樂:做自己獨一無
二的主人。